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专栏 > 环境保护信息公开 > 执法监管信息

中山:落实河湖长制 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

时间 : 2022-12-28 09:31:37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深冬时节,一群白鹭来到石岐河越冬,时而游水嬉戏,时而惬意觅食,勾勒出一幅生态和谐的冬日美景,生动诠释着数年来中山市推行“河湖长制”所带来的喜人变化。

  如今,中山的每条河流、每个水库都有河湖长来管理,离实现河畅、水清、岸绿的美好愿景越来越近。这背后,是全市各级河长的担当作为,是河湖保护、治理的不断细化,是依靠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形成的全民护水力量。

  体制机制创新 建设幸福岭南水乡

  碧水悠悠,泽润水乡。回望中山河湖长制之路,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工作落实是显著标签之一。

  今年初,中山成立中央环保督察通报问题整改暨全市水污染治理工作指挥部,构建“指挥部—治水办—流域专班”三级工作架构,统筹全市资源和力量强化攻坚,打破“九龙治水”局面。此外,23个镇街全部签订《水污染防治责任书》,成立各镇街流域治水专班,抽调近200名市直机关干部到基层治水一线,由此治水攻坚有了明确的“责任人”。

  爱河护河的“种子”一经播撒,便在这片沃土遍地生花。随着治水“大兵团作战”的启动,中山的党政干部、施工队伍、人民群众“三军”齐动,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攻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山治水工程日均投入一线人员超7000人;全市478条河涌进场施工,其中156条完成主体工程;污水管网铺设30公里/周,并不断提速,今年新建污水管网773公里,检测污水管网450公里,修复缺陷管网43公里;建成农村污水管道665公里、立管改造123公里。至第三季度末,中山河涌水质指数CWQI较去年同期改善7.88%,黑臭河涌数量较去年同期减少49%。

  体制机制创新不断给河湖长制注入活力,使得河湖长制在中山茁壮成长,更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河湖生态支撑。

  今年,中山坚持把碧道建设与水污染治理、乡村振兴、城市发展、民生实事高度结合起来,高质量完成广东省十件民生实事中的63公里碧道建设任务。其中,西江横栏碧道融合当地花木产业,打造成融合生态和旅游体验、能充分体现珠三角田园魅力的生态游憩廊道。与此同时,配套打造碧道相关旅游产品,推动岐江河“百里芳华”文化旅游带建设,推出“岐”味无穷隆都美食游等4条岐水流芳主题旅游线路。遍布全市各个镇街的江河湖泊,唤回了清波碧水,寻回了水清岸绿,更直接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崛起和乡村振兴能级的不断跃升。

  瞄准薄弱环节 打造优质水环境

  悠悠岐江傍城而过,一幢幢高楼倒映在碧水中……“以前大溪一直是南朗城区居民的一块‘心病’。在完成未达标水体治理截污工程后,镇里的河长办又立即启动实施补水、景观提升和生态修复等系列工程。”12月22日,正在地里劳作的南朗村村民阿平,对于村里的水环境生态修复很满意。

  打造优质水环境,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今年,中山深入开展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以总河长令的形式推动排查整治工作,121宗问题年内全部完成整改;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销号447宗“四乱”问题;开展水面漂浮物清理专项行动和垃圾堆放点与水面漂浮物积聚黑点专项整治行动。

  群众是否满意,是检验河湖长制工作成效的“金标准”。为此,中山全面发动群众加强治水工程监督,营造“水污染防治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通过深入推进河长履职规范化建设,市、镇、村三级河长累计巡河4.4万人次,发现并落实整改问题3785个;此外,加强河湖长制工作监督检查,发现并完成整改问题390个;完善河湖长制考核体系,增加对市直部门和河湖长个人的考核,进一步压实责任链条。

  如今,中山的河湖治理正迎来新突破,用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回应百姓对优质水环境的美好期盼。“下一步,中山将围绕‘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的目标,纵深推进河长+治水结合,持续狠抓未达标水体整治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厂企排水管网改造、农业面源治理、城市面源整治等六大领域工作。”中山市河湖长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下阶段,中山将强化河长履职,以问题为导向,加强河涌监测、常态巡查、考核问效、定期通报、激励问责,形成河湖治理的工作闭环,全面推进各项城市水环境改善措施,全力推动形成水环境治理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