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岩山寨遗址石尾头地点发掘区。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4月17日,在国际古迹遗址日来临之际,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承办、广东省博物馆协办的“2022年度广东省重要考古发现暨文物保护利用推介活动”在省博物馆报告厅举行。
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为“变革中的文化遗产”。为适应新时代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新要求新趋势,不断提升广东文物考古工作和科学研究水平,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珍贵的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活动现场共发布了5项年度重要考古发现、11个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以及首批4条广东省考古游径。
年度五大考古发现公布
经过专家评审,“2022年度广东重要考古发现”项目分别是:清远市英德市岩山寨遗址石尾头地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地块南越国至清代遗址、潮州市湘桥区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佛山市南海区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宋代窑址、惠州市惠东县三官坑明代窑址。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入选2022年度广东重要考古发现的项目,是我省过去一年田野考古发掘项目的典型代表,凝聚了广大考古工作者的辛勤汗水和孜孜不倦的研究成果,文化内涵涉及岭南早期文明起源、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考古等多个领域,生动展现了我省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对研究岭南早期聚落形态演变、区域文明演进路径,讲好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故事和广东故事,激扬文化自信力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中,发现于2017年的岩山寨遗址是岭南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中心聚落遗址。发掘负责人之一金志伟介绍,本次发掘的石尾头是岩山寨遗址内一处以生活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地点,发掘区遗存主体年代为夏商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队员在遗址中部大型灰沟内发现的碳化竹木类编织物为岭南同时期同类型遗址中首见,是岭南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竹木类编织物。
此外,位于潮州的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同样发掘成果突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遗址是我国南方以青白瓷为主要产品、以外销为主要特点的重要窑口,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遗产点之一。
发掘负责人石俊会介绍:“此次发掘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提供了更加完整和科学的窑业生产重要环节的考古资料支撑,为我国宋代外销瓷、对外贸易及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首次发布广东省考古游径
岭南文化积淀厚重,史迹星布。为让散落在广袤田野中的考古成果活起来,广东省持续推进游径创建,向社会公布“广东考古游径”。
“游径”建设是我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广东于2019年启动“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创建工作,已公布114条游径。本次发布后,广东省游径的总量增至118条。
考古游径如何选定?省文化和旅游厅在系统梳理全省考古资源的基础上,将其中已开放、具有旅游发展功能或潜力的考古项目“串珠成链”,最终形成了珠三角考古游径、粤东考古游径、粤西考古游径、粤北考古游径4条游径。
这4条考古游径共涉及省内12个城市、24个考古文旅资源点,考古年代跨越了数十万年的时光,其中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珠三角考古游径为例,沿途包括东莞蚝岗遗址、广州莲花山古采石场、佛山西樵山石燕岩采石场、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等代表性考古资源点,游客能够在考古文物中感知珠三角的沧桑巨变,领略内涵丰富、开放包容的岭南文化。
粤东考古游径则依托笔架山潮州窑遗址、潮州广济桥、汕头樟林古港、“南澳Ⅰ号”等重要地标,串联起古代窑址、古桥、古港、古代沉船等考古资源,彰显粤东在中国海外交通史、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考古游径将考古成果、考古遗址转换为旅游场景,让沉静的文物考古资源再次焕发时代光彩。在广东考古游径的指引下,游客可依托高铁、自驾等多种交通方式,在全省开始路径清晰、内涵丰富的考古历史文化游,从厚重的历史中汲取丰厚滋养。
此外,活动现场还公布了2022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来自省内8个地市的11个项目入选,分别为:广州市柏园活化利用项目、广州市文冲陆氏大宗祠活化利用项目、广州市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活化利用项目、韶关市隆盛酱园博物馆(隆盛酱园老楼)活化利用项目、深圳市大田匠作文化村(大田世居)活化利用项目、珠海市无用手工纺织传习馆(玉我唐公祠)活化利用项目、佛山市孔庙活化利用项目、佛山市和之美学馆(和之梁公祠)活化利用项目、潮州市广济门城楼活化利用项目、河源市仙坑村登云书院遗址活化利用项目、江门市龚昌荣故居活化利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