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锣是揭阳市惠来县华湖镇堡内村“小梨园”独创的民间艺术形式,是运用潮州大锣鼓队敲锣手所执铜锣,在二板鼓乐《将军令》、《万年欢》、《画眉跳架》、《粉红莲》等鼓点中,按照击鼓节奏,将铜锣垂直的、整齐地抛上铜锣手各自位置上空,然后稳妥的将落下铜锣接住,鼓点不停则动作周而复始。
相传,清光绪初年堡内村新设关帝君庙,每年正月十五敬奉关圣帝君,并组建“小梨园”大锣鼓队,其后经陈顺圣大胆构思,在潮州大锣鼓的基础上创作了而今的抛锣活动。抛锣原在陈氏家族内部传承,解放后逐渐打破家族观念将技艺外传,现主要流传于惠来县的各镇场,并在潮汕地区享有广泛的知名度。
抛锣所用的铜锣直径30厘米、锣沿宽度8厘米,整锣重约1.75公斤。抛锣不需要特定的环境,大至广场,小至街头、马路均可,表演时抛锣手成二列纵队,彼此间隔1.5米,每人手执一锣,抛锣、接锣的动作娴熟一致,且上抛高度达12米。抛锣时,不能对光、背风,必须使锣上升时保持垂直,不得摇摆晃动。根据不同的乐曲,抛锣要呈现出不同的节奏韵味,传统的抛锣手,一般还大多身兼潮州大锣鼓演奏等,因此,不但要有强健的体魄、过人的臂力、娴熟的技术和超人的胆识,还要对鼓乐韵律有着深刻理解。
抛锣脱胎于潮州大锣鼓表演,但又形成了与大锣鼓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可谓独树一帜。经过百余年传承与发展,抛锣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一般来说,抛锣不单独表演,大多与潮州大锣鼓、八音演奏、扛大旗、担炮囊等民间艺术相互映衬,极具欣赏价值。然而,由于现今抛锣手年事渐高,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学习此技,抛锣的传承面临着青黄不接、濒临失传的困境,亟待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