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务专题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回望•奋斗之路

这位革命先辈,被毛泽东称赞为“带刺的红玫瑰”

时间 : 2021-06-18 09:51:07 来源 : 南方+客户端
【打印】 【字体:

  驱车前往梅州市五华县梅林镇优河村,稻田随风起伏,两棵枝繁叶茂的木棉树下遮荫着古朴厚重的古大存故居,看似简朴的客家民居却承载着一位革命家的成长故事。

故居.jpg

古大存故居原名“金山翠秀”,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图片来源:南方+客户端

  古大存是东江地区继彭湃之后的卓越农运先驱,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和东江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在广东军史和党史上有着重大影响。

  斯人已去,故居仍存。古大存故居命运多舛,所幸,土木安在,修缮一新的故居仍呈现岁月的履痕,红色印记俯拾皆是,故居的一砖一瓦,无不镌刻着一位革命战士的无我情怀,仿佛又让人看到了古大存英勇战斗的身影。

  如今,古大存故居被列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以及梅州首批市级党员教育基地。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重温峥嵘的革命岁月。

  一门忠烈:

  家族12人投身革命壮烈牺牲

  古大存故居又名“金山翠秀”,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原为三栋二横上五下五结构,木桁桷悬山瓦顶建筑。“古大存故居朴素无华,没有翘角重檐,与周围的新建楼房相比,显得是那样的普通。”村民古必崇说,正是这座普通的屋宇,走出了一位五华农民运动的先驱古大存。

  1925年3月,周恩来以东征军政治部主任的身份第一次东征到五华,点燃五华的革命火种。同年,古大存受中共广东区委的派遣以省农民协会特派员的身份回五华组织工农武装。

  古大存回乡后,广泛发动建立农会,很快五华成为继海陆丰后,成为东、梅两江地区农民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1928年1月,古大存组织动员五华10万工农革命军和群众参与丁卯年关大暴动,提出“打土豪、分田地”口号,他们纷纷拿起刀、枪、剑、戟及土炮等武器投身到暴动的队伍,攻打国民党区、乡公所和地主豪绅的巢穴,全县开展烧毁田契、废除苛税、抗租减租斗争。

  “丁卯年关大暴动是一次有组织有领导震动粤东大地的农民起义,推动了五华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的发展。”五华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古江南说,五华人民打破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传统因袭观念,思想得到了解放,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但是,这一暴动威震了国民党广东反动当局,引来国民党的疯狂报复。1928年春节刚过,国民党派黄旭初部进剿五华,与五华反动势力相勾结,成立“剿共委员会”“灭古委员会”,并对全县200多个革命村寨实行烧、杀、抢“三光”政策,古大存故居在当年也惨遭焚烧。

  我们在故居墙上陈列的一张老照片看到,原本的故居是三堂两横,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经过三次火烧,如今只剩古大存曾经住过的左横屋,全屋仅剩222平方米。

  古大存不仅自己参与革命,还义无反顾带动全家参加革命斗争,一家人为革命流血牺牲,贡献巨大,被誉为“一门忠烈”。

  一屋传承:

  游客慕名前来追寻先辈足迹

  “古大存是我们梅州人的骄傲,每次有朋友来,我们都会带他们来故居看看。”当地村民说起古大存时,自豪感溢于言表。

  跨过石门槛,走进革命历史底蕴厚重的古大存故居,一进门,目光便一路追随着古大存用过的生活工作用品和简陋武器等众多革命文物。

  古大存一生致力于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

  1930年,他在八乡山革命根据地领导建立东江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它们的成立,标志着统一的东江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八乡山成为东江最大的赤色区域和东江革命的指挥中心。从此,红十一军的旗帜成为南粤大地人民心中的精神柱石,也成为国民党反动派坐立不安的病根。”古江南说,这是古大存革命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延安,古大存积极参加整风运动,他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对自己的一些错误,能主动作深刻的检讨,表现了革命者光明磊落的胸怀。所以,毛泽东多次称赞古大存是“带刺的红玫瑰”“一面斗争的旗帜”“模范共产党员”。

  “古大存是我们后辈的榜样和骄傲,他的故居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发挥了教育后人的作用,让我们很是感动。”古会芳既是古大存的侄孙媳妇,也是故居的日常管理者,至今已管理了30年。

  “名人故居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修缮过程必须尊重历史,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才能最大程度还原当时生活场景或历史风貌,留住历史根脉。”古江南说。

  穿过烽火硝烟,跨越岁月长河。修缮后的故居,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被列为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梅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梅州首批市级党员教育基地。

  “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了13场,从早到晚没有停过。”古会芳说,这对于故居新生来说是最好的良方,是故居修缮最大的意义。”古会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