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级以上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我局制定了《广东省“数字政府2.0”建设服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若干措施》,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2023年4月2日
广东省“数字政府2.0”建设服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若干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充分发挥我省“数字政府2.0”建设对全面数字化发展的牵引驱动作用,依托数字政府大平台、大服务、大治理、大协同、大数据优势,加快数字政府基础能力均衡化发展,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地见效,推动我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提出以下工作措施。
一、拓展数字政府“大平台”,优化县域营商环境
(一)充分发挥“粤系列”平台覆盖优势,优化县镇招商环境。依托粤商通平台搭建广东省招商引资对接平台,动态更新招商数据库和招商地图,高效配置全省城乡区域及农村招商资源,助力县(区)政府和企业实现精准招商、协同招商、智慧招商。在“粤系列”平台上线“一县一品”等县域“土特产”专栏,提升县域土特产招商引资效率。
(二)赋能县域产业发展,推动基层商事主体登记不出镇。完善商事主体线上登记功能,打破登记区域限制,实现县、镇商事主体办事“少等待、少跑动”。深化粤商通平台“民宿服务专区”建设,统一为商户提供信息登记、从业人员登记认证、住客申报和客房登记等服务,降低民宿经营成本。
(三)推动“粤财扶助”政策兑现到镇村。推动“粤财扶助”平台实现21个地级以上市全覆盖,支持全省所有符合条件的补贴项目上线。结合中央对惠民惠农“一卡通”管理要求,完善平台支付、监管等系统功能。推动全省财政补贴业务系统对接“粤财扶助”平台,逐步实现镇村级各类补贴兑现统一入口,推动惠企利民政策统一申报、全程网办、“一口”兑现。
(四)快速响应涉农市场主体诉求。健全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市场诉求响应工作机制,加快实现政策查阅、政务服务、补贴兑现和诉求响应的及时衔接。完善“粤省心”12345热线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相关政策知识库,构建“接诉即办”诉求响应机制,加强诉求督办回访,推动高效办理乡镇企业诉求。
二、做优数字政府“大服务”,推动城乡政务服务均等普惠
(五)启动“县镇扩权赋能”工作。按照“助农强农、宜放则放”原则,依托省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下放更多基层高频服务事项,推动更多基层政务服务实现“就近办、一次办”。加强对基层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提升基层赋权承接能力,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事项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收得回。
(六)加强镇街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推动政务服务优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制定镇街级便民服务中心相关标准规范。持续开展优秀案例、评估经验交流,为镇街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指导和支撑。支持鼓励各地创建镇级标杆便民服务中心,实现政务服务城乡均衡化发展。
(七)优化村级综合服务能力。开展镇级服务事项梳理,推动镇级服务事项下放到村,加快推动村级便民服务“全程网办”。全面清理“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通过网上核验、主动调查、告知承诺等方式推进村级减证便民工作。完善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结合的村级便民服务,将村级证明事项纳入公共服务事项规范管理,实现本地区办证“名称统一、材料统一、流程统一、时限统一”。
(八)优化“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布局和应用。充分发挥“粤智助”平台覆盖全省乡镇和行政村优势,优化调整“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投放布局,加快在镇(街)、村(居)、社区、园区的部署,推动更多高频服务上线,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持续提升服务体验,实现基层企业群众办事“就近办”。
三、完善数字政府“大治理”,提升县域治理数字化水平
(九)建设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相关信息化支撑体系。依托“粤治慧”平台、数据中心等公共基础支撑能力,充分展示我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最新成果,建设集实时指挥调度、数据分析研判、成效成果展示、对外交流合作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支撑体系,全力支撑“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地见效。
(十)提升县域经济运行调节数字化水平。深化“粤经济”平台建设,构建省、市、县协同联动的经济运行调节数字化支撑体系。加强县域宏观经济、特色主导产业、重点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等县域经济数据的汇聚和治理,辅助县域经济高效感知、精准研判和科学决策,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一)推动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编制治理事项通用目录、事项清单和实施清单,推进基层治理事项标准化。以“粤治慧”协同联动中心为枢纽,汇聚多渠道治理事件数据,构建纵向联通、横向协同、智能管理、多级闭环的协同共治体系。持续提升协同联动分拨处置能力,开展治理事项跨系统分拨流转试点,实现协同联动业务闭环。
(十二)打造“一网统管”助县帮镇扶村样板。结合县域治理的重点、难点,探索建设更多县域特色专题应用。推广茂名市云潭镇镇域治理“一网统管”案例,深化试点建设,结合镇(街)治理特色需求,打造多领域合一的基层社会治理专题应用,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镇域治理经验。
四、深化数字政府“大协同”,提升基层政府运行效能
(十三)依托粤政易支撑基层协同办公。完善全省一体化协同办公体系,推动政务即时通讯、视频会议、电子公文流转等共性办公应用向基层下沉。推动政府各部门业务应用线上集成化办理,支持各地推进镇村工作人员工作模式从传统模式向“掌上办公”转变。
(十四)推广填表报数系统向农村地区延伸。摸清农村地区填表底数,不断优化填表报数系统功能。扩大填表报数系统在农村地区的试点应用范围,通过数据共享、压缩填报内容、支持手机填报等方式,破解基层多填多报的问题,切实助力基层组织减负。
五、强化“大数据”共享应用,赋能县域经济发展
(十五)建立面向农业农村场景的数据服务模式。上线数据比对分析工具,建设“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专题库,推进相关数据汇聚治理和共享应用,推动数据资源“一网共享”直达基层。支持各级农业农村业务部门建设智慧大脑、公共服务平台等应用,加强典型创新案例应用推广力度,实现更多农业农村领域“块数据”对“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赋能作用。
(十六)强化电子证照和视频资源在基层的共享利用。完善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共享服务体系,全面汇聚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农药生产许可证等农业农村领域常用电子证照,推动农业农村领域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办”。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建设完善市级视频数据共享管理系统,推动村居视频数据资源共享,助力农村地区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实时智慧管理。
(十七)深化数据产品应用。鼓励广东数据发展联盟会员单位大力开发农业农村现代化、壮大县域经济、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转移等领域的数据产品。倡导广东数据发展联盟成员单位深入基层推广优秀数据产品,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数据资源汇聚融合,缩小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城乡差距。
六、加强县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基层网络安全保障
(十八)强化县域云网支撑能力。提升政务云管理水平,支持区县业务系统上云。通过专线、5G专网等方式,推动省电子政务外网实现村居全面覆盖,助力基层共享广东数字政府在政务云、政务数据、政务应用系统方面的建设成果。
(十九)深化镇村级公共支撑平台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数字政府基础设施省市县分级管理体系。推进省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优化升级,为县、镇、村各级政务部门提供实名身份认证、身份核验、账户管理、单点登录等公共支撑服务。完善电子印章、便捷签章等服务能力,推动电子印章公共支撑能力向镇村延伸。
(二十)加强基层网络安全工作保障。推动建设省、市一体化网络和数据安全智能运营中心,加强安全监测运营,强化基层网络和数据安全工作的技术赋能。组织开展基层数字政府网络安全培训,支持基层加强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网络、数据安全意识和技能。
七、加强支撑保障,营造数字化助县帮镇扶村良好氛围
(二十一)打造基层党建数字化阵地。落实我省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要求,积极构建和完善基层数字化治理联动体系,发挥数字政府基础支撑作用,对接整合现有党建、综合治理、便民服务等系统,优化党群服务中心数字化支撑能力,实时掌握基层治理的各项工作落实情况,提升基层党委政府协同治理和服务水平。
(二十二)用好数字政府基础能力均衡化发展奖补资金。严格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督促指导各地严格管好、用好均衡化奖补资金。加快建立数字政府建设对口帮扶协作机制,强化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县(区)级对口帮扶,推动县域资源整合、要素互补、互惠共赢。
(二十三)加强基层数字化人才培养。建立大数据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价体系,培育服务基层的大数据专业人才队伍。进一步做大做强政数学院,围绕基层人才培养需求,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在线培训课程,为县镇村数字化发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二十四)开展“粤同行”数字政府产业赋能行动计划。搭建省、市、县、镇、村五级联动的数字政府建设合作交流服务平台,组建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产业矩阵,整合全省政务服务、数据要素、科技、产业、人才等领域优势资源,推动智慧县城、数字乡村建设。
(二十五)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发挥数字政府平台庞大的用户资源优势,加强政策宣贯。办好数字政府建设峰会暨“数字湾区”发展大会,将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数字化成果作为重要内容对外展示。加快推进“数字湾区”建设,强化交流合作,吸引更多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加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
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细化任务目标和进度安排,认真抓好落实,积极报送工作亮点、优秀案例,定期报送季度工作进展情况和年度工作总结。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将加强跟踪督促和经验交流,并将此项工作纳入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年度第三方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