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全省优质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牵动着数十万江门农民的心。日前,江门出台实施方案,打造广东供销粮食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市,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在不久的将来,农田托给“田管家”、农民“不下地”……在江门或成新潮流。
当前,江门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农民面临“打工顾不上种地、种地耽误挣钱”和“年轻人不愿种地导致土地抛荒”的矛盾。基于此,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多环节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在江门不断涌现。江门供销社系统各家农服公司升级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由建设为主转向全链融合、全程服务,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衔接,帮助他们增产增收。这能让农民在土地使用权不变、经营主体不变、受益主体不变的情况下,享受到规模化、专业化种植的甜头。
数据显示,江门供销社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582.27万亩次,服务面积占全省供销社系统的1/3,解决了小农户“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问题。如今,这支“田管家”队伍的实力强大:已建成103个村级农服驿站、61个镇级助农服务中心、7个县域助农服务平台、4家农业科技服务公司,签约300多名农机手,可整合调配农机设备900多台。
“我们既可以提供统一耕、种、管、收、售等‘一条龙’收成保底式托管服务,也可以根据农户生产实际需要提供单一环节的‘点单式’作业服务。”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组织单位、江门天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黄昭沛介绍。黄昭沛算了一笔账:土地托管后每亩可增产100斤以上,人工及农资成本减少两三百元。
这种模式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江门台山市已经成为潮流。比如,水步镇联兴村打造的优质象牙香占水稻示范基地占地1550亩,参与农户共638户,分别占全村农田91%、全村农户89%。
随着托管服务的大面积铺开,更多“90后、00后”“田管家”驻进村里,当起职业新农人。他们在农田装上“智慧大脑”,帮助老农从“看天吃饭”变成“看屏种田”,种地越来越有科技范。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原院长、教授曾秀兰认为,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是尊重群众意愿、遵循市场规律的应有之义。江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让小农户更广泛、更灵活、更便捷享受社会化服务,推动全域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改革和科技的双轮驱动下,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向小农户覆盖,加速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