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海洋大省,海洋生产总值占比达14%、总量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疏近用远、生态发展”,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和智慧渔业。
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不少代表带来了关于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议,并在分组审议时围绕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对做好“融”的文章,如探索海洋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风电和养殖相结合等积极献计支招。
省人大代表,江门台山市川岛镇茫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少喜:
构建三产融合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综合体
“当前,广东正在大力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渔业是川岛镇的支柱产业,我特别希望,我们能乘着东风,把海洋产业做大做强,不仅要发展养殖业,还要发展海滨旅游业,吸引更多游客到来,带着父老乡亲一起致富。”对于如何发展“蓝色经济”,省人大代表,江门台山市川岛镇茫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少喜最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这次参加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郑少喜作为领衔代表,和其他几位来自江门的省人大代表一起带来了“关于加快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建议。
“我从小就在海边长大,对海洋资源和海洋产业都比较了解。我感觉,我们当地的水产养殖业还有很大的升级空间。”郑少喜说:“最近几年我们引进了一些有能力的企业,探索开展底播养殖。这不仅为村集体增加了经济收入,也为周边的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
郑少喜说,希望接下来可以加强与农业技术领先的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大对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中各环节的技术指导,还可以吸引有经验、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入驻,引入先进、成熟商业模式。“要用好江门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休闲渔业、海上观光、科普教育等第三产业,构建三产融合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综合体,充分释放海洋牧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说。
省人大代表、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华南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全景:
风电养殖相结合 提高海洋经济综合效益
随公司到汕头投资建设海上风电专业制造基地七年多来,省人大代表、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华南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全景见证了广东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
近年来,我国加快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这也让包括王全景在内的一大批“海上风电人”看到了新的市场机遇和方向:将风电与养殖相融合,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
“风电养殖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将海洋资源多层次多元化利用,进而提高整个海洋经济的综合效益。”王全景介绍,通过在海上风电场周边,或是利用海上风电场已有的一些基础设施,开展海洋牧场建设和运营,能够显著降低一系列成本。
“现代化的海洋牧场不是纯粹的自然放养,日常运营需要一定的电力、海水淡化设备,海上风电场则可以在该方面提供助力。”王全景解释,通过共享导管架、升压站等基础设施,在风电场周边布置现代化养殖网箱,能够有效利用洋流和浪涌,优化海洋牧场的养殖环境。
“因此,在对海上风电场和海洋牧场进行选址时,可以统筹协同二者的空间布局,这不仅可以提高海域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可以降低对环境、航道等产生的影响。”王全景说。
“目前,汕头正着力打造国际合作、陆海统筹、科技创新、生态文明、产业集聚的国际风电创新港,政策支持力度强劲。”王全景表示,在此基础上,汕头还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以及相对完备的海产品加工、存储、运输产业链,“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的融合,前景十分广阔”。
省人大代表、国家电投集团徐闻风力发电有限公司运营中心主任助理高立瑜:
探索“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新业态
作为海洋资源大市,湛江海岸线总长超2000公里,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海洋产业蓬勃发展。
省人大代表、国家电投集团徐闻风力发电有限公司运营中心主任助理高立瑜说,国家电投在湛江徐闻县投产的海上风电项目达到60万千瓦,年发电超过16亿千瓦时,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厂相比,全年能节省64万吨标准煤,为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作出贡献。
“徐闻还率先开展深远海漂浮式风力发电的探索。”高立瑜说,国内首台深远海漂浮式风力发电机已在徐闻海域投入使用。深远海风力资源更丰富,是海上风电未来的发展方向。漂浮式风机基座浮于海面,用悬链连接固定到海底,能够有效降低安装成本,适应台风环境。
高立瑜建议,湛江等广东海上风电发展较快的城市应加快漂浮式风力发电、柔性直流输电等海上风电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广东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打下基础。
为了提高海上风电效益,高立瑜还建议,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文旅”“海上风电+储能”等海洋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
“‘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文旅’模式可以实现海上发电、海下养鱼,并吸引游客海上休闲、垂钓、观光,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海上风电+储能’将有效解决海上风电消纳难题,均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高立瑜建议,相关部门在资金、用海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