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广州市第一总河长、市总河长审定,市河长办公布广州市2020年度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结果,广州市海珠区再次获得优秀等次,连续两年受到市通报表扬。
实践是制度最好的试金石。2020年,海珠区坚持“五种思维”打出一套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组合拳”,推动河湖长制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该区省考东朗断面水质年度均值历史首次达标Ⅲ类,15条黑臭河涌全部消除黑臭并达到“长治久清”标准,区内74条河涌水质达Ⅴ类及以上的占比达95%以上;获得2019年度广州城市治理榜河长履职榜第三名,阅江路碧道示范段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并与大干围涌、海珠湖、海珠湿地流域河涌治理成效一同入选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三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纪录片》。
百姓的口碑是成效最好的检验标准。常年奔走在大小河涌边的民间河长标叔说,“实施河长制以来,我们海珠的河涌一年一个样,越变越好看,市民群众对政府治水工作也更加认可和支持”。
海珠区“黑臭河涌”变“碧水清流”的关键在于紧紧抓住了河长制这个“牛鼻子”,通过强化“五种思维”,推动水环境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一幅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画卷铺展在百姓眼前。
坚持法治思维,建立河湖长效管护体系
海珠区在河长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丰富河湖治理模式,建立完善“河长湖长+河长办+责任部门+网格员+民间河长”的运行机制,解决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问题。深化河道警长制,实现环境监察执法与公安执法高效联动衔接,依法保护治污成果。探索建立区、街、村居三级“合流渠箱渠长制”,区级河长带头履职,对江、河、湖、沟渠实现河湖长制组织体系、责任落实、制度保障全覆盖。
坚持创新思维,推动河湖治理能力现代化
立足珠江环岛禀赋和河湖密布特点,充分发挥阅江路示范段碧道创新引领作用,谋划海珠区环岛、环湖、环涌、环湿地的特色融合型碧道体系。坚持水产城融合发展,结合城市更新督促地块开发企业将不达标河涌治理、滨水空间提升改造、海绵城市等涉水要素纳入开发成本,借助社会资金推动河涌治理保护。创新沥滘污水处理厂尾水资源利用,进一步改善河湖水质,提升水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坚持系统思维,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和左右岸治理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重拳整治涉水违建、“散乱污”场所、工业农业污染;坚持“污涝同治”,“一盘棋”推进城中村截污纳管、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公共管网完善、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等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和左右岸治理,联合荔湾区河长办建立东朗断面流域联防联治机制,推动断面及一级支流水质如期达标。
坚持科学思维,提升治理保护精准化水平
编制“一河(湖)一策”,遵循河湖自然规律,科学施策、精准治理。发挥“人防+技防”效能,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广州河长”APP等智能手段提高河湖管护水平。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打通“断头涌”,制定河涌调度运用方案,群闸监控,科学精准调补水,智慧养护水生态,保障水安全,提升河湖水质。
坚持民生思维,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福祉
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世界志愿者日”等时间节点,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大力宣传治水工作成效,进一步提高公众治水参与度、满意度。通过“12345”政府服务热线、“广州河长”APP有奖举报等途径接受社会监督,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促进治水工作和谐有序发展。因地制宜推进河湖生态环境修复,打造一批水清岸绿、富有特色文化的水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红利、绿色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