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我省掀起水塘河道清淤热潮 目前已超额完成任务

时间 : 2024-06-14 09:21:12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完成清淤后,鱼塘养殖产量翻了6倍!”在江门鹤山市古劳镇新星村,村民吕志辉兴奋地介绍水塘清淤后的显著效益。去冬今春,新星村通过村民集体表决采取“不分红”政策,将村集体资金集中起来用于水塘清淤,有效提高了水产养殖质量,也大大提高了水塘租金,促进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共同增长。

  河涌清澈纵横错落,大小鱼塘各自成围,绘成江门古劳水乡桑基鱼塘的美好图景,新星村的“清淤促产”,也成为去冬今春广东开展水塘河道清淤的一大缩影。

  利用冬春时节开展水塘河道清淤,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优良传统。去冬今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多年未有的冬修水利清淤热潮在南粤大地重现。根据省水利厅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4月15日,我省水塘河道累计完成清淤5324万立方米,是2023年11月底首次摸查预计量2084万立方米的2.6倍,超额完成任务。

  各地全力推动

  清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我省农村部分地区水塘、河道污泥淤积、排水不畅、功能减退甚至丧失,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

  在江门鹤山市古劳镇,新星村的鱼塘租金价格差异之大令人咋舌。当地村民介绍,村里在20年前将部分低产鱼塘进行过一次连片清淤改造,清淤过的水塘租金最高可以达到7000元/亩。而没有进行过清淤的鱼塘,平均价格只有500元/亩左右。

  “往年主要是各地自行结合中小河流治理、黑臭水体治理等项目附带、零散地开展相关工作。未纳入相关项目的部分水塘、河道存在多年淤积未清理的问题。”省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上述问题,去冬今春,广东建立起“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水塘河道清淤,扫除沉疴积弊。

  据介绍,自开展水塘河道清淤工作以来,全省各地全力推动,21个地级以上市全部召开专题会议。珠海、河源、梅州、惠州、汕尾、中山、江门、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揭阳等14市以签发市总河长令的形式推动部署。广州、珠海、汕头、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清远、云浮等9市编制了市级技术指引。各地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全面摸查迫切需要进行清淤的水塘、河道,预估清淤量,制定了清淤工作方案。

  对农村水塘、小微水体和渔村港池,主要以改善水环境和人居环境为目的开展清淤;对农田灌排沟渠,主要以提高沟渠输排水能力为目的开展清淤;对城乡内河涌、河道,主要以恢复行洪排涝能力和水体自净能力为目的开展清淤。

  在科学指引、各方合力下,我省清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省累计清淤河道8552公里,河道行洪能力得到有效恢复和提升,为做好当前防汛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重点解决了农村部分地区水塘河道污泥淤积、水体自净功能减退甚至丧失的问题,累计清淤水塘超1.58万个,有力改善了农民群众房前屋后小微水体质量,助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各地积极清淤保春耕,累计清淤农田灌排沟渠超2万公里,有效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除此之外,清淤行动进一步弘扬了广泛参与冬修水利优良传统,短短6个月全省投入人员70.8万人次,投入工日75.6万天,出动机械29.9万台班,形成了党政军民学全面参与的浓厚氛围,特别是重新确立了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在水利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打下了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

  探索综合处置

  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

  佛山顺德自古是岭南水乡,这里水网密布,河涌纵横交错,给当地的清淤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近年来,顺德区大力开展“以水兴城”治水行动,探索联围治理实施路径,实现从碎片化治理转变为系统治理,为开展清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本工程清淤范围主要涉及河涌清淤、暗涵清淤、湖塘清淤及管网清淤四类,清淤方式主要有人工清淤、机械清淤和吸污车清淤三大类。”中电建顺德片区建设管理部工程管理部主任米广杰介绍,顺德南顺联安围和群力、石龙围联合治理项目在各级河涌共布置了212个底泥检测点,首先对清淤情况进行大排查,发现片区内的河涌底泥氮磷污染情况突出,80%点位为中度及以上污染,污染类型以高氮磷为主。“最终经过综合对比,我们得出河涌环保清淤厚度约为0.3-0.6米之间。”

  在淤泥处置方面,顺德区可以说下足了“绣花功夫”。佛山市水务局二级调研员杨晓明表示,佛山制定了全市范围内的淤泥处置工作指引,并进行全过程监管。特别是针对淤泥运输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对运输车辆进行GPS定位监督,防止淤泥在处置过程中乱倒造成二次污染。最后,大量淤泥被送往集中处理站进行科学处置。

  “我们的工艺,可以对送到我们这里的淤泥进行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处理。”在佛山市顺德区陈村水环境可再生资源处理站,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翟德勤讲解了淤泥处置的“妙用”:淤泥进入处理站后,首先与垃圾进行分离,紧接着分离出可利用的砂资源、水资源,最终变为含水量约为40%的泥饼,经无害化处理后的余砂和泥饼可以作为工程回填用土,或是开发加工成透水砖、陶器、陶粒等用品,实现变废为宝。

  除佛山外,不少地市也在此次清淤中加强淤泥处置和再利用探索。如广州市联合开展淤泥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和水下智能(不停产)清淤机器人开发及应用研究;珠海等地将清淤与绿化植树工作结合,经检测安全的淤泥用于两岸堆放或加厚护坡并种植树木,还被用于花卉、莲藕等种养。

  建立长效机制

  推动清淤工作常态化

  据悉,在本轮大规模清淤工作中,全省上下积累了不少经验,为下一步探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清淤工作常态化提供了强大支撑。

  如省水利厅建立清淤工作台账,每半个月调度一次各地清淤工作进展,及时更新工作数据,先后成立厅领导带队的6个调研指导组深入清淤一线指导当地清淤工作,并召开全省水塘河道清淤工作视频调度会议,指导地方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全面开展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河道冲淤现状调查及清淤疏浚分析论证,会同省交通运输厅、中交四航局、省航道事务中心、广州市水务局等单位专题研究航道清淤疏浚工作。经调查分析,确定珠三角9市网河区需要清淤的河道共340条、长度807公里、清淤量866万立方米,形成任务清单下发至相关地市,并派出专家组对各地进行指导。

  在具体的工作推进中,形成坚持实事求是、边摸边清的原则,推动清淤工作科学有序开展。包括区分不同清淤目的,分类实施农村水塘、小微水体、渔村港池、农田灌排沟渠以及城乡内河涌、河道的清淤工作;区分不同清淤要求,优先开展农村水塘、小微水体、渔村港池、农田灌排沟渠清淤,解决群众身边的淤积问题;区分不同地区实际,将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珠三角网河区以及雷州半岛地区列为重点地区,先行一步。

  “下一步,我们将建立完善清淤常态化工作机制,各地每年定期开展淤积情况普查,制定年度计划,加强宣传发动,分类组织实施。原则上每5年完成一次轮疏,形成轮疏长效机制。”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及早谋划今冬明春水塘河道清淤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省级层面的政策措施,开展相关技术指引编制,研究和谋划桑基鱼塘有关工作,助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久久为功,有序推动全省水塘河道实现水畅其流,重现桑基鱼塘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