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粤港澳大湾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越织越密 “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互联互通铸就湾区大未来

时间 : 2022-04-29 09:13:56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3月30日,广州地铁22号线正式通车,这条串联“海陆空”湾区枢纽、无界衔接穗莞深的“地下高铁”,让“广深地铁”的概念越来越接近现实。

  通勤广佛、来往深莞、跨越珠澳……在粤港澳大湾区,每天有数百万居民需要跨城甚至跨境通勤。如今,大湾区基础设施正加速互联互通,跨江跨海通道“成团出道”,“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正越织越密,让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照进现实。

  互联互通,快速流动。受益于内部城市间的紧密联系与产业协同,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加快朝世界级城市群目标发展,铸就着可期的大未来。

  “硬联通”打通交通动脉

  近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西四指廊工程冷却塔区域,顺利完成屋面结构板浇筑,为项目后续施工打下了坚实基础。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成后,T1和T2航站楼将连接成一个整体,组成白云机场第一航站区。

  近年来,广东“5+4”骨干机场布局已经步入扩容提质“快车道”,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雏形初显:2018年白云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投产;2019年实现“两开工两投产”(即湛江机场迁建工程、韶关机场建设工程如期开工,惠州机场扩容扩建工程T2航站楼、揭阳潮汕机场跑道延长及站坪扩建工程顺利投产);2020年,揭阳潮汕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和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相继开工。2021年,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T3航站楼工程开工;今年,湛江吴川机场实现通航……

  在“硬联通”上,得益于覆盖多元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已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与在建的深中通道、深江铁路通道等,架起大湾区横向“黄金走廊”;通车多年的广深高速公路、广珠城际轨道,与在建的中山西部外环高速公路等构成纵向骨架。目前,大湾区核心区高速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8.7公里,媲美纽约、东京等世界主要湾区。

  铁路城轨也在加快建设、无缝对接。“十三五”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全面铺开,穗莞深城际新塘至深圳机场段、莞惠城际、广清城际广州北至清远段等建成通车,城际铁路里程达476公里。《广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构建以广佛、深港、珠澳三大发展极为核心,以广深港、广珠澳、跨珠江口三大主轴为集聚的城际铁路网,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我们将大力推动干线铁路与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加快珠三角、长株潭等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努力在全路率先构建起多层次、大容量、通勤式、一体化的快捷轨道网。”广铁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

  “软对接”畅顺要素流动

  去年6月,广州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北区项目开仓试运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临港国际集装箱拼箱中心,这里可实现公路、铁路和海运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

  “快速交通网的形成大大提高了大湾区内货物运输和中转的效率,为珠三角港口群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支撑。”广州港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和海宁说。

  基础设施“硬联通”的不断完善打通了有形空间,提振了人流、物流的活力。基础设施要得到充分利用,还需要“软对接”来助力,畅顺大湾区要素快速流动。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机制“软对接”建设加速,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深度融合。

  2020年12月,广东正式上线来往港澳货运车辆海关“无纸化”备案业务,整个通关效率大幅提高,广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货物、舱单、运输工具申报等主要业务上的应用率达到100%。2020年全省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比2017年压缩了83.16%和92.15%。

  青茂口岸自去年9月8日开通以来,目前出入境客流量已突破500万人次,疫情防控形势下,月通关客流量将近100万人次,开通5个多月客流量跃升全国第二。

  青茂边检站采用“合作查验、一次放行” 快捷查验通关模式,旅客可实现20秒快速通关,同时探索出台了多项通关便利化措施,设置低工位通道,方便跨境学童、行动不便人士通行;开通旅客信息备案采集服务,方便未备案快捷查验旅客信息采集;设立应急专用通道,为伤病急需跨境就医等特殊旅客优先通关。一系列便民措施的推出,有效提升了通关体验。

  从澳门半岛坐公交车到横琴口岸大概40多分钟,通关后再步行10分钟到达工作的地方,这是“90后”澳门青年张思远每天往返澳门和珠海横琴通勤的日常。“我从横琴口岸出来后,只要走两步路就能到事务所这里了,其实跟我在澳门上班差不多。”张思远说。

  目前,大湾区还在大力推进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广“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服务,逐步实现一张车票、快速换乘的湾区轨道“一小时生活圈”。

  深协同打开产业空间

  伶仃洋上,双塔矗立,高耸入云;水下长龙,穿江过海,滴水不漏。屡屡跑出建设新速度的深中通道,展现粤港澳大湾区快速建设的大未来。

  在深中通道的第一出口马鞍岛,将率先承接深圳前海的产业、人口、资本等外溢红利,吸引优质总部企业和研发机构落户,建设成为高端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区。

  “这将有助于优化珠江西岸的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进一步走深走实。”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表示。

  “软硬联通”加快提速,要素流动阻点打通,粤港澳大湾区内产业深度融合,激发整体发展优势。

  以广佛同城为例,近年来两地大力共建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凸显了“广州服务+佛山制造”的协同效应。

  在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广州在智能制造、检验检测等领域的优势,与佛山领衔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优势实现互补,促进了产业链延伸与跨界融合。

  在汽车领域,广佛则重点发挥广汽集团、一汽大众(佛山)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在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开展合作,重点培育出了小鹏汽车等造车新势力,促进了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如今,广佛地区先进装备制造和汽车2个产业总规模已超过2万亿元。重大产业的集群优势为两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能,广佛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2.6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超4万亿元,在全国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强化。

  根据《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广东将继续聚焦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广州、深圳、珠海、江门等市为核心,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芯片设计和软件开发聚集区。

  产业空间的拓展还在进一步外溢。

  沿着赣深高铁走进河源国家高新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座座新楼、厂房拔地而起。

  赣深高铁的开通,为河源带来了巨大改变。从广东最后一个不通高铁的城市,到融进粤港澳大湾区,河源尽享连接粤赣两省“黄金通道”交通红利,已吸引卓翼科技、华冠科技等电子信息企业落户。预计到2025年,河源国家高新区手机整机产量可达2.2亿台。

  “今年,我们计划投资1.2亿元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工人再增加2000人左右,产能提升两到三倍。”广东美晨通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喜微说,作为一家从深圳过来的电子信息企业,赣深高铁让她对河源扩产信心更足,“和深莞惠等地供应商沟通更便捷,交通运输成本更低了。”

  数读

  ●截至2020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已建成通车高速公路约4894公里,核心区高速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8.9公里。

  ●珠江口已经建成4条公路跨江通道以及1条铁路通道。

  ●近年来,民用机场建设取得突破。白云机场T2航站楼投入使用,韶关丹霞机场通航,湛江吴川机场投入使用,完成惠州机场扩容扩建和揭阳潮汕机场飞行区扩建,白云机场三期扩建、深圳机场扩建、珠海机场改扩建,全省民用运输机场旅客和货邮吞吐能力分别达1.5亿人次/年和500万吨/年。

  ●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全面铺开,穗莞深城际新塘至深圳机场段、莞惠城际、广清城际广州北至清远段等建成通车,城际铁路里程达476公里;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湛江东海岛铁路等建成通车,普速铁路里程达2823公里。

  ●广州、深圳市建成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全国交通一卡通终端设施实现全省21个地市市区公交及地铁100%覆盖。

  ■一线案例

  5000余名建设者抢抓黄茅海跨海通道施工“黄金期”

  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成团出道”

  四月,充盈着勃勃生机的春风拂过黄茅海海域,温暖了一汪碧水。远远看去,粤港澳大湾区的超级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下称“黄茅海项目”)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建设者们正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施工现场繁忙而紧张有序,一曲实干争春早的交响乐章汇聚而成。

  黄茅海跨海通道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新的跨海工程,是港珠澳大桥的西延线,其建设对优化区域高速公路网络,改变粤西沿海地区与湾区核心区域通道单一的现状,实现大湾区经济发展向粤西和沿海地区辐射具有重要意义。春节刚过,黄茅海项目的5000余名建设者抢抓施工的“黄金期”,在碧波深处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大干热潮。

  “我们的项目骨干很多都有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和深中通道项目的建设经验,针对黄茅海项目建设,我们将发起新的挑战。”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朱超说。

  日前,黄茅海跨海通道T3标首片预制小箱梁历时1个小时安装完成,黄茅海项目珠海侧正式开启桥梁上部结构小箱梁安装施工。此次架设的小箱梁宽2.85米,长30米,重107.5吨。为确保架梁过程顺利进行,工程技术部门多次召开运梁与架梁专题研讨会,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交底,严格按照方案标准施工,为顺利安装提供保障。首片预制小箱梁的成功架设,为后续小箱梁架设提供宝贵经验。

  “品质更高、速度更快、技术更强,已经深深植入到黄茅海精神中。”朱超表示,一方面项目位于超强台风多发且正面登陆区域,超宽海域通航复杂,海洋腐蚀环境恶劣,面临抗风挑战巨大、防撞要求高、耐久要求高等难题。另一方面,黄茅海大桥创新采用圆截面渐变收腰独柱主塔的“小蛮腰造型”塔身,不仅在建筑美学方面更具追求,异形塔身的建造对施工工艺更是有了进一步的挑战,将创新采用独塔空间双索面纵横向弹性约束漂浮体系、中央辅助索提升结构体系刚度等一系列创新建造工艺。

  目前,黄茅海项目主桥施工进展迅速,两座主体工程黄茅海大桥和高栏港大桥桥墩“节节高”,高栏港大桥东塔进入塔座施工阶段,西塔承台已完成混凝土浇筑;黄茅海大桥主墎中、西塔在进行第7节塔柱模板搭设,于3月中旬进行混凝土浇筑,黄茅海大桥主墎东塔、高栏港大桥主墩东、西塔柱已在进行第3节塔柱钢筋模板搭设。项目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建成后,将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虎门大桥,共同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助力大湾区早日形成世界级交通枢纽。

  赣深高铁开通,广东实现“市市通高铁”:

  “黄金通道”贯通南北 “湾区”“老区”牵手

  去年12月10日,赣深高铁通车,河源迈入高铁时代,广东“市市通高铁”最后一块版图补齐。

  “赣深高铁的开通,咱们河源人民期待已久了。”河源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李远飞介绍。

  赣深高铁贯穿江西、广东两省的赣州、河源、惠州、东莞、深圳5市,从赣州西站引出,向南接入深圳北站。随着赣深高铁开通,这一公交化、快速化、大能力的“黄金通道”贯通南北,与10多条已建成高铁连接,将在粤赣两省之间构筑一条客流稳定、人气旺盛的交通要道,进一步完善了赣粤区域路网布局,广东将形成京广和京港两条纵向高铁走廊,与广深大通道无缝连接。新形成的深圳铁路大枢纽,将与广州铁路大枢纽一道,构造“轨道上的大湾区”的两大支柱,使轨道交通网成为大湾区建设发展的有力支撑。

  据统计,与赣深高铁纵向平行的武广高铁开通12年,珠三角到武汉、岳阳、长沙、衡阳、郴州、韶关、清远的游客比开通前增长40%以上。“高铁使旅游行业‘人流’变‘人留’,是旅游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广东省长期从事高铁研究的学者金一兵教授认为,赣深高铁开通后,将使沿线许多城市旅游产业从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型发展,拉动城市餐饮、住宿、购物等领域的收入增长。

  近年来,随着高铁新线的陆续加入,广东高铁网不断织密,粤东粤西粤北与大湾区的时空距离大幅度压缩,随之带来的跨区域“同城效应”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区域发展格局。广东实现市市通高铁后,全省21市全部可以在3小时左右通达。

  “‘市市通高铁’是广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一招。”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表示,赣深高铁让河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向北部生态发展区拓展空间的重要平台,将有力推动广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

  高铁为沿线经济提速,拉动旅游热、投资热,沿线居民通过高铁出勤已成为日常。未来,随着广湛、广汕汕、深江、深汕等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广东有望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市通时速350高铁”,接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进一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高质量发展。